目錄
糞便篩檢異常不做大腸鏡檢查,恐增加死亡風險
▎前言
大腸癌是台灣常見癌症之一,在十大癌症更是名列其中,根據最新十大癌症統計資料發現,大腸癌為癌症發生人數之榜首已長達14年。一般來說,大腸癌是能夠預防的,而且早期發現、盡早治療的治癒率達90%以上。
為了降低大腸癌對民眾的威脅,首先建議大家做糞便潛血檢查,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發現異常,請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,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。國民健康署針對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,提供具科學實證研究之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,每2年1次定期篩檢,可有效降低三成大腸癌死亡率。
▎腸癌篩檢異常就要做大腸鏡檢查
大腸癌的發生過程很單純,大約有95%的腸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慢慢演變成腫瘤,從正常黏膜到癌變過程,形成時間最短為5年,因此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,如果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異常者,務必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,才能早期揪出潛藏在身體裡的息肉及腫瘤,並儘早阻斷癌前病變。
台大醫院內科部邱瀚模教授指出,與一般族群相比,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異常者,罹患大腸癌風險高至20至30倍,所以提醒這類型的民眾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,進而找出病灶,並給予處理治療,否則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將飆升至64%。
▎延遲大腸鏡檢查將增加罹癌風險
早期大腸癌診療的存活率很高,5年存活率達90%以上,但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則不到20%。當大腸癌篩檢結果呈現異常,通常是大腸息肉與大腸癌高危險群,千萬不能輕忽!一定要儘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並持續追蹤狀況。
另有研究顯示,篩檢結果異常的民眾若是延遲檢查大腸鏡,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將大幅提升,超過一年才接受大腸鏡檢查者,罹患大腸癌風險更是高達2.8倍,所以建議發現篩檢異常的6個月內接受大腸鏡檢查,如有發現息肉,也能在檢查過程中一併切除,無需再進行額外的手術。
▎遠離罹患腸癌的危險因子
時常大魚大肉、吃油炸類食物,或是有家族性遺傳的民眾,是罹患腸癌的高危險份子,務必格外小心,定期做糞便篩檢或是大腸鏡檢查;此外,我們也可以從觀察日常飲食的種類與習慣,來看看什麼樣的食物容易致使腸癌發生,有意識的避開或少量攝取。
▎結尾
通常若無定期篩檢大腸癌,發現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,反而治療效果有限,更有不少名人因為大腸癌逝世。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家族史、缺乏運動及肥胖,也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,提醒民眾平時要多注重飲食健康,才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機率。
(延伸閱讀:癌症有什麼前兆,該怎麼預防癌症找上門?)